澆不足 (鋁鑄件殘缺不全)多半發生在制造復雜的薄壁零件的情況下產生的原因;
① 金屬的澆注溫度太低,澆注過分緩慢以致型中的金屬過冷,不能充滿鑄型;
② 由于金屬中的有害雜質 (如鑄鐵中的硫),溶解氣體及非金屬遺留物(如鋼中的氧化鋁)等含量增多,致使金屬的流動性不足;
③ 澆注系統的尺寸不正確或發生破壞(阻塞),致使金屬液不能暢通地流入型腔;
④ 澆注用的包中的金屬量不夠或澆注時金屬流發生中斷;
⑤ 鑄型發生漏箱,不能在短時間內堵塞住,而造成殘缺;
⑥ 鑄型的個別部分發生移動 (如錯箱時)或配模不正確,而使鑄件壁的厚度變小,致使金屬液流不到;
⑦ 當采用金屬型時,預熱溫度不足,致使金屬特別是澆道中的金屬液過冷。
防止方法
① 為了防止澆不足的形成,首先就要設法提高鋁鑄件液體金屬的溫度,使金屬過熱,能提高它的流動性,并可使金屬包留物的析出,必須減少金屬中難熔的非金屬包留物(鋁、鉻、硅等氧物、硅酸土、硫化錳等),否則由于它們的存在,將使金屬的流性降低,適當控制金屬的成分,部分增大其流動性。例如鑄鐵含硅量增到3%可提高其流動性,磷也使鑄鐵的流動性大為增加,增大含碳硅總量,使其化學成分接近共晶點,可使鑄鐵的流動性提高。
② 改進內澆口的設計,使金屬液在型腔內流動距離縮短,或放大內澆口的截面積,使鐵水在型腔內的流動速度加快,澆注時間縮短,并在金屬液流匯合處設置溢流孔———排氣孔,其作用能使型內空氣容易逸出,也能使過冷的部分鐵水溢出。
③ 為防止漏箱,必須保證扣箱狀態下的砂箱與砂箱緊密相貼,同時在箱與箱之間的接縫四周應沒有間隙,塞紅砂要緊實牢靠。
④ 鑄型的各部分應牢固的地彼此緊密地緊固起來,或壓壓鐵以防澆到型內的金屬自兩半型間隙中流出。如上箱本身的重量小于 P 的話,必須使用附加的壓鐵,或用固緊的扣箱螺絲固緊。
⑤ 澆包中應有足夠的金屬量,以利填滿鑄型,在澆注時金屬流應不中斷,均勻地流入型腔,手動澆包澆鑄小鑄型時,澆包距澆口的高度一般不應大于100厘米,吊式澆包不大于300厘米。
⑥ 金屬型的溫度應預熱到200~400℃的范圍內,才能進行澆注,否則對鋁鑄件或金屬型本身均無好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