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所有原材料及熔煉用工具都要仔細 表面的銹跡、油污及熔渣等,中間合金和回爐料的質量也要控制好,質 差的回爐料如碎金屬屑、澆冒口不宜大 使用。金屬原材料、變質劑、精煉劑,澆包和攪拌勺等在使用前都應烘干,而柑鍋則應預熱至暗紅色方可加入熔料。通常在金屬表面除了凝聚水外,還有與金屬氧化膜作用形成的結晶水,在200—300℃ 低溫烘烤只能去除部分凝聚水和熔解水,只有在500℃ 以上才能較容易除去大部分結晶水。2、操作中應盡量縮短熔煉時間,減少鋁合金的吸氣量。熔煉溫度不宜過高,溫度越高,吸氣量越大,一般不超過800℃ ,熔煉過程要有測溫裝置控制。另外,還要控制變質時間,變質時間越長,變質溫度越高,氧化與吸氣越嚴重。
蘇州四氟噴涂ZL102合金鋁,具有的抗熱裂性和很好的氣密性,以及很好的流動性。但是不能熱處理強化,抗拉強度低,適于澆鑄大的薄壁復雜零件,主要適合于壓鑄,一般壓鑄鋁件用的多。該累合金主要被用于承受低負荷形狀度砸的薄壁鑄件,如各種儀表殼體,汽車機匣,牙科設備,活塞等。周邊四氟噴涂 ZL104合金鋁,具有良好的氣密性,流動性和抗熱裂性。強度高,耐腐蝕性,焊接性和切削加工性都良好。但耐熱強度低,易產生細小的氣孔,鑄造工藝復雜。因此其主要被用于制造承受高負荷的大尺寸的砂型金屬型鑄件,如傳動機匣,汽缸體,汽缸蓋閥門,帶輪,蓋板工具箱等飛機,船舶和汽車零件。
壓鑄件的設計原則是:1、正確選擇壓鑄件的材料,2、合理確定壓鑄件的尺寸精度;3、盡量使壁厚分布均勻;4、各轉角處增加工藝園角,避免尖角。在設計壓鑄件時,還應該注意零件應滿足壓鑄的工藝要求。壓鑄的工藝性從分型面的位置、頂面推桿的位置、鑄孔的有關要求、收縮變形的有關要求以及加工余量的大小等方面考慮。合理確定壓鑄面的分型面,不但能簡化壓鑄型的結構,還能保證鑄件的質量。
1)增大合金液的冷卻速度,如盡可能采用冷鐵、激冷砂乃至金屬型模;2)降低鋁液中的氫含量及氧化鋁夾雜,如提高液態鋁的熔化質量,設置陶瓷過濾網,或增渦直接吊出作澆包用;3)鋁壓鑄件將熔化溫度控制在750℃以下,并采用盡可能低的澆注溫度;4)將鋁液的變質劑由易產生針孔缺陷的鈉鹽變成銻、啼等長效變質劑;5)在化學成分滿足ZLlolA型合金技術要求的條件下,盡量降低鎂含量,適當提高硅含量;6)選擇含氣和夾雜少、冶金質量高的鋁錠及其它原材料,回爐料(指廢鑄件)的加入量也應嚴格控制在15%以下;7)降低樹脂砂型芯和涂料的發氣量,如嚴格將樹脂的加入量控制在1.0腸以下,再生砂添加一定比例的新砂等;8)嚴格控制涂料烘烤溫度,水基涂料的烘烤溫度由150~1800C提高到180~200℃,烘烤時間不短于h2。烘干后,置放h8以上的型芯應重新烘干;9)采取如底注式、大澆口盆、開放式澆注系統等各種鑄造工藝措施,確保金屬液平穩充型;10)保證壓鑄件和砂芯排氣暢通,如設置出氣冒口,盡量將暗冒口改成明冒口、扎出氣孔等。
一、化學成分的檢驗;二、力學性能檢驗;三、鋁鑄件幾何尺寸的檢驗可按檢驗批量抽檢或按GB2828、GB2829的規定進行,檢驗結果應符合本標準3.3的規定;四、鋁合金鑄件表面質量的出廠檢驗應逐件檢查,檢驗結果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;五、鋁合金鑄件需噴丸、噴沙加工的表面按GB/T6060.5的規定執行。六、鋁合金鑄件表面粗糙度按GB/T6060.1的規定執行。七、鋁合金鑄件內部質量的試驗方法及檢驗規則可以包括:X射線照片、無損探傷試驗、金相圖片和鋁鑄件剖面等,其檢驗結果應符合本標準3.4.6的規定。八、鋁合金鑄件需拋光加工的表面按GB/T6060.4的規定執行。九、其它試驗方法及檢驗規則按GB/T15114的規定執行。
基準面選擇要素,壓型型腔尺寸檢查、鑄件劃線、機械加工都需要確定基準面。鑄件上的外圓、平面、內孔和端面都可以作為基準面。合適的基準面一般由設計、加工和鑄造三方面共同商定。選擇基準面時一般應考慮下述各點:(1)熔模鑄件基準面一般選擇非加工面,若選擇加工面時,是加工余量較少的面。(2)基準面應選擇與待加工面之間有精度要求的面,并盡量使零件的設計基準和加工工藝基準重合。(3)基準面的數目應約束六個自由度,故一般選擇三個基面(回轉體零件選擇二個基面),并力求劃線與加工為同一基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