壓鑄件壁厚度(通常稱壁厚)是壓鑄工藝中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因素,壁厚與整個工藝規范有著密切關系,如填充時間的計算、內澆口速度的選擇、凝固時間的計算、模具溫度梯度的分析、壓力(終比壓)的作用、留模時間的長短、鑄件頂出溫度的高低及操作效率;a、零件壁厚偏厚會使壓鑄件的力學性能明顯下降,薄壁鑄件致密性好,相對提高了鑄件強度及耐壓性;b、鑄件壁厚不能太薄,太薄會造成鋁液填充不良,成型困難,使鋁合金熔接不好,鑄件表面易產生冷隔等缺陷,并給壓鑄工藝帶來困難;壓鑄件隨壁厚的增加,其內部氣孔、縮孔等缺陷增加,故在保證鑄件有足夠強度和剛度的前提下,應盡量減小鑄件壁厚并保持截面的厚薄均勻一致,為了避免縮松等缺陷,對鑄件的厚壁處應減厚(減料),增加筋;對于大面積的平板類厚壁鑄件,設置筋以減少鑄件壁厚;根據壓鑄件的表面積,鋁合金壓鑄件的合理壁厚如下:壓鑄件表面積/mm2壁厚S/mm≤251.0~3.0>25~1001.5~4.5>100~4002.5~5.0>4003.5~6.0。
超聲波拋光:超聲波拋光就是利用超聲波的振動,使放于超聲波場中的鋅合金產品和模料懸浮液產生振動,讓磨料模削產品表面,達到拋光效果。并且超聲波拋光不會因為拋光而產生產品變形,導致報廢。但是超聲波拋光的設備投資比較多,安裝比較麻煩,并不適合單獨使用。和化學拋光、點解拋光結合使用,能夠提高產品的耐腐蝕能力。磁研磨拋光:磁研磨拋光是利用磁性磨料在磁場的作用下,形成磨料刷對壓鑄件表面進行磨削加工。磁研磨拋光加工效率比較高,得到的鋅合金壓鑄產品質量好,并且工作環境優異。
壓鑄件質量包括外觀質量、內在質量和使用質量,外觀質量是指鑄件表面的粗糙度、表面質量、尺寸公差、形位公差和質量偏差等;內在質量是指鑄件的化學成分、物理和力學性能、金相組織以及在鑄件內部存在的孔涮、夾雜物和裂紋等;使用質量是指鑄件能滿足各種使用要求和工作性能,如耐磨性、耐蝕性、和切削性、焊接性等。
鋁合金在低溫下沒有脆性斷裂的傾向,隨著溫度的降低,力學性能有某些變化,強度有所提高,但塑性卻降低得很少,所以有時為了減小或消除鑄件內應力,可將鑄造或淬火后的鑄件,冷卻到-50℃、-70℃或 低的溫度,保持2-3h,隨后在空氣或熱水中加熱到室溫,或者是接著進行人工時效,這種工藝稱冷處理。經冷熱循環處理的鑄件,由于多次加熱和冷卻引起固溶體點陣收縮和膨脹,使各相的晶格發生了少許位移,使 相質點處于 加穩定的狀態,從而提高鑄件尺寸的穩定性,適于精密零件的制造。
傳統攀枝花不銹鋼噴涂壓鑄工藝主要由四個步驟組成,這四個步驟包括模具準備、填充、注射以及落砂,它們也是各種改良版壓鑄工藝的基礎。在準備過程中需要向模腔內噴上潤滑劑,潤滑劑除了可以幫助控制模具的溫度之外還可以有助于鑄件脫模。然后就可以關閉模具,用高壓將熔融金屬注射進模具內,這個壓力范圍大約在10到175兆帕之間。當熔融金屬填充完畢后,壓力就會一直保持直到鑄件凝固。然后推桿就會推出所有的鑄件,由于一個模具內可能會有多個模腔,不銹鋼噴涂廠所以每次鑄造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多個鑄件。落紗的過程則需要分離殘渣,包括造模口、流道、澆口以及飛邊。這個過程通常是通過一個特別的修整模具擠壓鑄件來完成的。其它的落紗方法包括鋸和打磨。如果澆口比較易碎,可以直接摔打鑄件,這樣可以節省人力。多余的造模口可以在熔化后重復使用。通常的產量大約為67%。
壓鑄件抗蝕性差,當合金成分中雜質元素鉛、鎘、錫超過標準時,導致鑄件老化而發生變形,表現為體積脹大,機械性能特別是塑性顯著下降,時間長了甚至破裂。鉛、錫、鎘在鋅合金中溶解度很小,因而集中于晶粒邊界而成為陰極,富鋁的固溶體成為陽極,在水蒸氣(電解質)存在的條件下,促成晶間電化學腐蝕。壓鑄件因晶間腐蝕而老化。